——解决“学习流程”的问题。
用考试思维,改变我们的学习流程和底层思维
(1)普通的学习流程,对“考试”这个目标来说,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
1.我们只做了“输入”这件事。
大家应该见过这样的同学,甚至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,就是平时学习感觉基本上都会,知识点也记住了、书也都看懂了,但是一做题、一考试,就没法真正地发挥出来。这不是很奇怪吗?
其实是这样的,我们从小的学习模式:都是先埋头苦读,然后再去考试。我们的习惯思维是,只要掌握得滚瓜烂熟,那么考场上自然什么题都会做。
我们常把大量的高密度的「输入」,也就是接收信息、学习知识,放在首位,觉得「输入」之后自然会有「输出」,也就是,我们认为把知识点用在考试之中,是一定能够发生的事情。
但实际上,学习和考试,是完全不同的事情。它们用的,是相反的路径。
2.“输出”其实更重要。检测就是一种输出。
学习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,我们平常的重心放在了输入,但实际上:
要让知识和经验产生链接,也就是学以致用,最好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平衡,但不是绝对的相等,输出要更多一些,更重要一些。
3.“复习”是学习流程中重要一环,很多人没做,或不会做
这部分知识我们放在第6课,高效复习那一部分专门讲解。这里作为学习的一个流程提一下。
(2)用考试的思维去学习,改变你的底层学习思维。
1.目的决定方法,我们是为了考试
考试的目的就是拿高分,以此为出发点,那么逐字逐句地照单全收,就是效率低下的做法。
考试不是阅读,而是提问,是去解决问题。不是一个被动地逐字逐句、照单全收的过程,这是事倍功半的。而且,你总觉得都要去记,要去学。
我学这门课的目的,就是去考试拿高分,淘汰其他的人。
我们是为了考试,而不是为了学习、知道或者记住。那么,看书的时候,非常重要的一点是,你要明确你的目的。
这个目的不是所谓的看懂公式、记住概念等比较宽泛模糊的东西,而是非常明确的:你要回答什么问题?你要解决什么问题?最直接的,就是课后习题,或者考试真题。
从目的中,我们找到了方法。
2.先思考,再学习。——「即用即学」是根本方法
学习过程:掌握知识→思考→整合→遇到问题→调取硬盘→输出
大脑工作流程:(工作内存)→(工作硬盘)→从硬盘调出知识→合理输出
这意味着,你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,有自己的思考,并且经过整合,进行输出。
考试意味着主动去回想知识点,是把知识点从脑袋里凋取出来。通过思考:考试的问题,知识的问题,学习的问题,调动自己的主动思考,而非被动的接受和记忆。从而达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,和较高的学习效率。因为,你知道了你想到哪里去,而且自己在思考怎么去,去的路径。
只有以考试为明确的目的,你才知道看书的时候,如何看、如何思考、如何记忆。
大家知道,如果你刚掌握的知识点,就立刻应用,你会掌握得非常牢固。这叫做即学即用。「即用即学」,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。
「即用即学」,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考试思维的根本方法:总结出来考试时候怎么考、考什么,来决定学习时候如何学、学什么。
3.如何研究考试,总结方法,为我所用?——「考试思维」是底层思维
去研究考试题,包括它的出题范围和出题思路;去认真分析:考试时题目要求你怎样回忆知识点、怎样运用知识点?这个回忆路径你一定要牢牢记住,并且以后就按照这个路径来学习。
而且,最好能找到答案。这样你才能知道,你要对此问题了解、回答到何种程度,才是达到标准的。并且,你能从答案中研究出来,我要怎么样回忆知识点、运用知识点。
这种反馈,才是明确的、有效的,方便你进行自我调整的。所谓即用即学,是一个根据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。
就像是学习英语单词,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文章学习,在阅读理解中学习,而不是单独地背单词。这也是一个「即用即学」的过程。
例如:做文综大题的时候善于总结套路,并且光是总结还不行,要学会“触发”,懂得在下次做题的时候及时触发,及时想到这个知识点。不要抄出一堆不懂的知识点,但没有及时去看和思考,那么这些抄写就是无用功,完全达不到“输出”水平;
很多同学就是因为套路总结出来了但是没有及时去应用,所以看起来很用功的学习和做笔记,总结试卷,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,没有训练“输出”,知识还是知识,你还是你。
[/hide]
4.总担心自己知识不够用,怎么办?
大脑中构架太多的空中楼阁是没有用处的,你要做的不是囤积各式精美的砖头,以及各类建筑的设计图,而是在有了一些主要的砖头之后,就试图踏踏实实地盖房子(练习输出);并且在盖房子的过程中,发现哪块砖头可以怎么用,哪块砖头掌握得不好,还缺哪些砖头(练习总结)。
这就叫即用即学。
5.如何做到即用即学。——「检索式练习」是具体做法
例如:一些专业课的书,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,都可以先对某章节大致过一遍,对知识点和公式大致理解就可以,不要去反复复习和背诵,而是立刻着手做题,在用的过程中,让自己去彻底理解和巩固记忆。
学习最重要的,就是即用即学和即学即用,两个途径互为表里、互相推进,无法分割。
「检索式练习」是将“输入”和“输出”紧密联系的一个具体方法。
第一,传统的“重复阅读复习”,只解决了熟练感,无法“输出”
我们平时是怎么学习的?基本上是,把书和笔记拿过来,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,需要背诵的,逐字逐句反复记忆。
《认知天性》一书指出,我们在重复阅读时所获得的「熟练感」,只是自以为掌握而己。反复阅读是低效的复习方法,解决之道是合上书本,主动回想知识点,也就是「检索式练习」。
我们平时的复习习惯是:如果想不起来,直接去看原文,并且重复阅读,很少留给自己苦苦思索的时间。
但S.H.Kang等人的研究表明,如果你肯花时间,进行艰苦地回想,这个跟「知识点」耗上了的过程,更有利于理解记忆。
在你回想时,如果很难想起来,或者磕磕巴巴,只想起片段,别急于苛责自己。这是熟练掌握知识点,必须经历的过程。正是感到学习更吃力时,记忆才更为长久和牢固。这个过程必须经历。
第二,必须多次、有间隔、重复检索
要想达到最佳效果,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,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。频繁的集中式练习,效果不如间隔练习。
至于如何做到间隔练习,我会在第6节课《教你高效复习:巧用学习神器取得好成缋》中为大家详细介绍。
知识导图也有一点检索的功能,就是对着知识导图去回想知识,然后我感觉(可能有错)康奈尔笔记法也有这样的功能,对着极其精简的笔记去回想;
第三,测验、背书全部完成后再去订正答案,不要立刻去找答案
这样更能提升学习效果,更能增强记忆。有助于你在真实的考场上,得到更好的成绩。因为考场上是没法立即得到反馈的,你要让自己习惯于这种情境。
做题的时候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会抄下来,后对着这些列举下来的不懂知识点再去翻书。
第四,尽量多安排测验
测验比重复阅读,更能将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。重复阅读时,我们只知道这个知识点适用于当下的场景。而在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考场上,背景信息往往是全新的,需要进行灵活化用的,并不能直接照搬知识点。
测验的好处就在这里,学会了检索,你也就能学会迁移应用。通过:问题→检索知识→解决问题,这种高效率的重复来达到记忆知识、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,比简单的重复背诵记忆要好得多。这个过程要多才有效,而且越多越高效。
第五,复习都会,考试不会的根本原因
因为你在很流利地读书时,你只是简单的读和重复,你是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的,这就导致一到考场时,难以动笔(因为这时你才意识到你自己不知道什么。更令人窒息的是,当你已经根深蒂固这种低效的学习方法时,你会错误地认为背不下来是你自己的错,而不是方法问题,这会对你产生深深的挫败感。更严重的会你带到“我那么努力了怎么还是背不下来”的坑里。
一切高效学习的基础,本质上都是高强度用脑。加油!
总 结:
1、我们从小的学习模式,都是先埋头苦读,然后再去考试。这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。
2、高效的学习方法是:用考试的思维去学习。学习和考试,是完全不同的事情。它们用的,是相反的路径。考试,最重要的是学会「输出」。
3、考试意味着主动去回想知识点,是把知识点从脑袋里调取出来。考试思维的根本方法是即用即学:总结出来考试时候怎么考、考什么,来决定学习时候如何学、学什么。
4、去研究考试题,包括它的出题范围和出题思路;去分析考试时,题目要求你怎样回忆知识点、怎样运用知识点。而且,最好能找到答案。如此你才能知道,你要对此问题了解、回答到何种程度,才是达到标准的。
5、学习最重要的,就是即用即学和即学即用,两个途径互为表里、互相推进,无法分割。
6、「重复阅读」带来的熟练感,只是自以为掌握而已。真正有效的是「检索式练习」,努力去回想知识点。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,记忆效果就越好。
7、要想达到最佳效果,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,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。频繁的集中式练习,效果不如间隔练习。
8、在完成测验后再获得纠正和反馈,有助于你在真实的考场上,得到更好的成绩。测验比重复阅读更能将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