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课:精力管理:如何做到每天高效学习12小时?

罗老师 底层逻辑评论阅读模式

(1)把“长跑”变成“短跑”
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如何做到每天高效学习12个小时。

我们所期待的「长时间高效学习」,可能是这样的:

早上7点钟坐在自习室,一直埋头苦学到中午12点;

期间除了接水、偶尔接电话回微信玩手机、上厕所,一直在学习

吃个午饭醉午觉

下午1点-傍晚6点、晚上7点-晚上10点半,重复上午的流程。

一定要是特别完整的特别专注的学习时段,一点都不允许自己躇蛇岁月。

啊,这是大错特错的做法。这种学习方式,必然会导致你的疲意和低效,难以持续努力。

你把自己每天的学习,当作一场长跑,试图跑到精疲力尽;但,为啥不能当作一场又一场的短跑呢?

短跑观,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!

我现在的模式是,整点开始做事50分钟,然后休息10分钟。如此反复。没错,就是这么简单,我彻底逃脱了过往多年,晚饭之后彻底失去战斗力的困境。

(2)学会休息

我知道这听起来平平无奇,但我所说的休息,和你所理解的,完全完不一样,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改变。

人生应该是一场接一场的短跑,而不是永不停歇的马拉松。短跑观意味着:当你学习或工作90-120分钟后,你应该休息15分钟。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。每天的学习或工作模式,应该是一个钟摆式运动: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补充精力。——《精力管理》

具体比重自行决定,下文仅仅以15分钟为例,需要休息120分钟的朋友,恕我愚钝,没什么可说的……

理想状态是:做事的时候全方位投入,放松休息的时候,什么都不想,全身心的恢复自己的精力。

看到了吗?「全身心地恢复精力」。你平时学习间隙的玩手机、刷知乎、聊微信、打游戏、看抖音,这些全都是无效的休息,事实上会耗费精力。

我们接着说,如何做到「全身心地恢复精力」,我们的口号是:充电五分钟,通话两小时。

1.“冥想”回复精力

冥想应该是最有效的精力恢复方式了,也是我最常用的休息方式。

冥想可以让你迅速恢复精力,大脑恢复清醒;也可以让你的情绪恢复平静,坚持一段时间,甚至能够缓解焦虑,而且可以有效提升你的专注力。

先安利一个坐姿冥想:坐在椅子上,可以靠在椅背上,手脚、全身都放松,闭上眼睛。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上面,深深地、静静地、缓缓地呼吸,只关注自己的每一次呼气和吸气。

深呼吸的频率不必死板,让身体感觉舒服就可以。如果有杂念进来,那些你正在考虑、担忧的事情或者人,把注意力轻轻拉回到呼吸上就好。继续关注你的一呼一吸。

如果杂念出现的频率很高,真的没关系,一开始都是这样的。能意识到自己出现杂念了,是很好的事情。拉回来……就好。

这就是冥想的具体做法。另外,时间方面可以循序渐进,一开始先尝试5分钟,慢慢来,之后可以稳定在每次10分钟或者15分钟。

2.间歇训练,超短时间,剧烈运动

间歇训练的定义是:短时间内(每次60秒或更短)进行剧烈的运动,比如短跑、步行上下楼梯、骑自行车等,然后进行彻底的休息恢复。在15分钟内如此重复进行,有节奏地快速加快和降低心率。

间歇训练能够増加身体的能量储备,使其有效恢复精力,承受更多压力。对人的情绪稳定,也有很大益处。

3做不同的事情

我们先来看卢梭的心得:「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,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意,甚至我不能一连半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。但是,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,即使是不间断,也能够轻松愉悦的一个一个寻思下去……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惫了。」

大家明白了么?交换使用你大脑的不同区域,也可以实现高效做事。想一想,高中时的课程安排,很科学啊。所以,我们可以学一会儿知乎,累了的话再学一下微博,又累的话再学一下微信。

4.做新鲜的事情,有陌生感

还有另一种使用不同区域的休息方法:「做新鲜的事情」。有陌生感,大脑才会更加投入,才能真正放松休息。

例如:手机倒计时15分钟,出去走一条不同的路,看看路上的风景;利用15分钟静静听音乐;利用15分钟学首新歌;

总之就是,做有一点打破常规的、不同的事情,一定要全神贯注,其实很有效的。

这是具体到每一天,我们应该做事-恢复-做事-恢复,如此重复。但这是不够的,15分钟的休息只是小打小闹,我们的大脑,总体上还是处于亢奋的工作状态。

5.午休、好好吃饭以及和朋友交谈

当你连续学习或工作了6天,即使第7天还能学进去,甚至自我感觉效率也还不错。但有些你看不见的磨损,正在缓慢发生。持续的学习和工作,意味着我们持续处在压力当中,身心层面皆是如此

哈佛大学教授Tai说:问题不在于压力,不是生理上的问题,也不是心理上的问题,问题在于缺少恢复。那些既成功又快乐幸福的人,是会感受到压力的,然而他们很注重恢复。

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,比如一周,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和工作5天,休息2天的节奏(或者做六休一),来进行恢复。如果是考研时间很紧,至少给自己每周半天的时间休息。

怎样才算有效休息,可以粗略概括为:让身体活动起来,让精神沉静下来。

脑袋不去想任何与学习、工作有关的事情,并且让身体活跃起来,比如出去玩、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、聚餐聊天,去爬山、给住处做大扫除。但是窝在电脑前闷头看电影、看综艺节目,不算是有效的休息。

记住一句话:休息是必要的投资,是可以更好、更高效地学习的。

(3)休息对「高效学习和工作」有重要的积极作用

我们刚才讲了学习和休息的循环,以及「全神贯注地休息」,对于保持精力的重要性。但「休息」的意义不止于此,它还在另一个层面,对「高效学习和工作」有重要的积极作用。

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出灵感,更高效地解决问题。而且要停止琢磨,全神贯注地休息和放松,不要再想与做事相关的一切。

大家这种体会都有的吧?一件事儿今天没做完,一本书没看完,一个问题没思考完,暂时收手,但是却做不到收心。

吃饭的时候,看电影的时候,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,一直想着,感觉能趁这段时间,想出来解决的法子,或者,单纯只是觉得,不能浪费时间。

1.试图每分每秒都思索解决方法,看似特努力,其实是南辕北辙。

大家还记得,初中化学课本上,苯环的发现者凯库勒,是如何提出苯环假说的嘛?他百思不得其解,然后在睡梦中看到一条蛇首尾相接,得到了灵感。

你看,凯库勒在专注于苦思时,并无法解决问题;却在休息时,找到了答案。这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,它和我们大脑运作的机制,息息相关。再看阿基米德是如何发现浮力定律的:国王怀疑工匠在纯金的王冠中掺了假,让阿基米德帮忙找到确证的方法。阿基米德冥思苦想、不得其法。他去洗澡,看到澡盆里的水往外溢,而他的身体被托起,于是咣然大悟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淋浴会阻止人类的进步。

有时候学习者,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,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,无论多么努力,还是不能解决问题。在这种时候,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,可能就会对问题的解决,起到关键作用。这种暂停就是「酝酿效应」

所以,当你暂时完成今天的任务后,还请留出时间,什么都不要想,让大脑充分休息;其它的没解决的事情,留给明天去做。

2. 休息对于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潜意识正在活动

海明威也有类似的体验:如果你不停琢磨,第二天再开始写时便会失了线索,写不下去。——《流动的盛宴》

休息对于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。我扪认为如果只是坐着什么事也不干,我们就确实什么事也没干。但不是这样的,思想在工作,并且思想需要这样,才能获得顿悟。我们常常一觉醒来就能想到解决办法,这并非巧合,因为潜意识正在活动。(哈佛大学搬Tai)

但重要的前提是,你先要停止琢磨,全神贯注地休息和放松,不要再想与做事相关的一切

你之前混乱的、走入死胡同的思路,会在休息期间,得到有效的修复和整合,从前没想到的新思路,会灵光乍现。下次你着手做时,很有可能会顺利很多。

这一点在芭芭拉•奥克利的《学习之道》中也有着重提及,她把学习时候的状态分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,前者是指我们一贯追求的,对没有解决的问题死磕。而发散模式是指,在遇到难题,很久得不到思路时,可以试着散步或运动,让大脑得到放松,任由思维漫步。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,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。

当然,这个「顿悟」的过程,是需要专注模式做基础的,也就是芭芭拉说的,学会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。

对于学习和做事来说,专注很重要,但休息和放松的重要性是同等的。别总是强迫自己一直学习,意义真的不大。学会放过自己,这并不是懈怠或者偷懒,而是更聪明的努力方式。

总 结:

1、要想做到长时间高效学习,应该秉持短跑观,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补充精力。当你做事90分钟之后,你应该休息15分钟。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。

2、我们的口号是「充电五分钟,通话两小时」,「全身心地恢复精力」有以下方法:冥想、间歇训练、交换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、做新鲜的事情、午休、好好吃饭、好好跟朋友们交谈。

3、持续的学习和工作,意味着我们持续处于压力之中,身心层面皆是如此。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,比如一周,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和工作5天,休息2天的节奏(或者做六休一),来进行恢复。

4、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,无论多么努力,还是不能解决问题。在这种时候,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,可能就会对问题的解决,起到关键作用。这种暂停就是「酝酿效应」。

5、「休息」对于创造力、灵感和高效解决问题,是不可或缺的。长时间高效学习,应该学会在「专注模式」和「发散模式」之间切换。

6、休息是必要的投资,是可以更好、更高效地学习的。潜意识在这个时候将发挥他的巨大作用。

 最后更新:2024-4-26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